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8-03 15:07
来源:榆林市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榆林市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榆林市碧水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榆林市净土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榆林市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21〕40号)和《陕西省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陕政办发〔2022〕8号),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2年,持续巩固“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成果;榆林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完成省、市下达的优良天数比率、PM2.5平均浓度、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任务;力争各县市区、园区空气质量指标全面达标;做好省十七运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二、重点工作

(一)突出重点,着力打好三场攻坚战。

1.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颗粒物(PM10和PM2.5)污染,以春季(3月-5月)和秋冬季(10月-次年3月)为重点时段,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攻坚行动,减少污染天气发生频次、降低污染程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开展传统产业聚集区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工业污染排放深度治理,强化脱硫脱硝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严控煤炭消费增长,扎实做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深入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坚持联防联控,强化区域协作机制,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建立健全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体系,科学应对污染天气;建立省十七运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

2.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臭氧(O3)污染,以夏秋季(5月-9月)为重点时段,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精细管理,围绕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不足、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不达标等问题,开展简易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清理整顿和原辅材料达标情况检查,加快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推进油品挥发性有机物综合管控。进一步加强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非正常工况废气排放管控。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产业聚集区整治提升,加强夏季臭氧污染区域联防联控。

3.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监管重点,聚焦煤炭、焦炭、矿石等运输通道,持续深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重点行业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持续提升绿色交通运输能力;加强在用机动车管理,推动车辆全面达标排放,加快推动机动车新能源化发展,持续淘汰高排放老旧柴油车;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发展,强化重点工矿企业移动源应急管控。坚持源头防控,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和车辆清洁化推进;坚持过程防控,突出重点用车企业清洁运输主体

责任,健全重点企业用车管理制度;坚持协同防控,加强政策系统性、协调性,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部门联合监管和执法。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保障专项行动。

4.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以及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区域污染物削减等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加强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重点区域严禁新增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审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5.开展传统产业聚集区综合整治。各县市区、园区重点针对石灰、有色、煤炭采选、化工、包装印刷、家具、彩涂板、零部件制造、人造板等行业和使用溶剂型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涉有机化工生产的企业,完成产业聚集区排查工作,实行拉单挂账式管理,通过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环保治理水平。落实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政策。(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三)实施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

6.开展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回头看”。对标《陕西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开展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回头看”,查漏补缺,加大落后产能和不达标工业炉窑淘汰力度。重点针对玻璃、煤化工、无机化工、化肥、有色、石灰、砖瓦等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在重点行业实施低效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工程,对脱硫、脱硝、除尘等治理设施工艺类型、处理能力、建设运行情况等开展排查,建立工作台账。重点排查除尘脱硫一体化、简易碱法脱硫、简易氨法脱硫脱硝、湿法脱硝等低效治理技术,对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通过更换适宜高效治理工艺、提升现有治理设施工程质量、清洁能源替代、依法关停等方式实施分类整治。(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7.开展砖瓦窑综合整治。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陕西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通过淘汰取缔、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布局、提升砖瓦窑行业治理水平。2022年10月底前全市基本完成烧结类砖瓦企业深度治理。(市资源规划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审批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四)实施重点行业升级改造专项行动。

8.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试行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落实重点行业企业精准减排和绩效分级差异管控。推进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差异化管控机制。(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五)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9.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整治。全面排查含挥发性有机物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敞开液面以及工艺过程等环节无组织排放情况,对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开展整治,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0.开展简易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清理整顿。全面梳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台账,分析治理技术、处理能力与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排放特征、组分等匹配性,对采用单一低温等离子、光氧化、光催化以及非水溶性挥发性有机物废气采用单一喷淋吸收等治理技术且无法稳定达标的,加快推进升级改造,确保稳定达标排放,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六)开展扬尘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11.开展重点县市区驻点帮扶。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服务延伸至县市区,重点对2021年PM10超标的神木市和府谷县进行科学指导和精准帮扶,着力构建“识别问题-分析减排-提出方案-评估优化”技术帮扶工作体系,力争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神木市政府、府谷县政府、各园区管委会落实)

12.实施涉煤行业扬尘污染整治。严格落实《榆林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加大煤矿、煤炭洗选加工等企业的扬尘污染防治力度,2022年10月底前完成重点扬尘污染源单位安装厂(场)界扬尘在线监测和产尘区域视频监控设备,并与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平台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市能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3.推进建筑施工扬尘精细化管控。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管控责任,建立施工工地动态管理清单,在工地公示具体防治措施及负责人信息,防治扬尘污染费用纳入工程造价。严格落实工地“六个百分之百”,严格执行“红黄绿”牌联系管理制度,纳入“黄牌”的限期整改,纳入“红牌”的依法停工整改,一年内两次“红牌”的取消评选文明工地资质。市住建局牵头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建筑施工联合执法检查。市执法局牵头每月核查渣土车密闭化改装改造,确保运输过程无扬尘、无遗漏、无抛洒,未达到改造升级要求的渣土车辆不得从事渣土运输活动。到2022年底,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提升到60%、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4%。(市住建局、市执法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4.强化道路扬尘管控。以榆林中心城区和其他各县市区城区及周边为重点,推进吸尘式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科学设定清扫路线、时间和频次,实行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地毯式吸尘、定时段冲洗、全方位洒水“五位一体”作业。加大运煤专线、城市外环路、城市出入口、城乡接合部、工地、物料堆场、渣土消纳场出入口等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加强渣土车扬尘管理,推进渣土车车轮、底盘和车身高效冲洗,保持行驶途中全密闭,通过车牌号识别、卫星定位跟踪等手段,实行道路扬尘全过程监督。加强城市及周边道路两侧裸土、储备土地、供而未用的国有土地、长期闲置土地的绿化、硬化、覆盖,对有条件的柴油货车临时停车场实施路面硬化。(市公安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执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5.加强物料堆场扬尘管控。针对煤炭、焦化、水泥、砖瓦、石灰、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企业,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粉粒类物料堆放场以及大型煤炭和矿石物料堆场,基本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严禁露天装卸作业和物料干法作业。(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七)推进清洁能源优化保障专项行动。

16.推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重点压减非电用煤,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逐步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7.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严格按照《榆林市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2021-2023年)》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和“确保安全”原则,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散煤治理技术路线,加快构建以集中供热、天然气供热为主,以电热、光热、风热为辅的清洁取暖体系,加大民用和农业散煤替代力度,完善长效机制,防止散煤复烧,确保居民可承受、效果可持续。2022年底各县市区城市建成区具备改造条件的区域基本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已整体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并稳定运行的地区,各相关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应依法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制定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执法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8.推进农业领域清洁能源改造。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散煤替代,加大农业大棚等农业生产加工领域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巩固力度。(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9.持续推进锅炉综合整治。严格执行《陕西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1/1226-2018)》。巩固燃煤锅炉拆改成效,加快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对保留的供暖锅炉和新建的燃气锅炉进行全面排查,实施“冬病夏治”,确保采暖期稳定达标排放。推动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到2022年底,各县市区建成区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八)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20.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管控,不符合第三阶段和在用机械排放标准三类限值的机械限制在控制区内使用。制定年度抽检抽测计划,重点核验信息公开、污染控制装置、编码登记等,对部分机械进行排放测试,抽检比例不低于20%,基本消除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1.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发展。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铁路货场、物流园区、港口、机场,以及火电、煤炭、焦化、建材、矿山等工矿企业新增或更新的作业车辆和机械新能源化。新增或更新的3吨以下叉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各县市区制定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更新淘汰计划,鼓励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工程机械,具备条件的可更换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发动机。(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九)推进运输结构优化保障专项行动。

22.大力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推进中长距离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从公路转向铁路。加强煤矿等重点行业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陕西未来能源有限公司金鸡滩煤矿和陕西康隆国铁物流有限责任公司2条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推动新建及迁建大宗货物年货运量在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市发改委、市交通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市能源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3.加强在用机动车管理。加强重型货车路检路查,以及集中使用地和停放地的入户检查。对燃气货车污染控制装置安装、尾气排放达标情况等开展执法行动,完善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模式,形成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路检路查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在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I站)环检结果超标的机动车,需到具有资质的治理维修企业(M站)进行治理,在达标后方可继续使用。(市公安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4.持续淘汰高排放老旧柴油车。制定老旧汽车淘汰更新目标及实施计划,采取经济补偿、限制使用、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持续开展国三及以下柴油车和燃气汽车(含场内车辆)淘汰工作,推动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强化I/M站和机动车检测机构的管理,符合强制报废情形的交有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按规定进行登记、拆解和销毁。(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25.加快推动机动车新能源化发展。以公共领域用车为重点推进新能源化,2022年新增或更新城市公交、城市物流配送、轻型邮政快递、出租车、公务用车、轻型环卫车辆等新能源车辆比例同比提高。(市交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执法局、市机关事务中心、市邮政管理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十)实施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26.加快推进秸秆综合治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持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禁烧专项巡查,落实县市区主体责任。(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7.深入推进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合理布局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拟开设餐饮服务的建筑应设计建设专用烟道。城市建成区产生油烟的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保持稳定达标运行和定期维护。加大油烟超标排放、违法露天烧烤等监管执法力度。(市执法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8.控制农业源氨排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种养结合驯化利用技术模式。推进生猪、家禽养殖圈舍封闭式管理,推广应用畜禽粪污封闭式收集、贮存、处理技术工艺。积极推进测土配方,优化肥料品种,推广肥料深施、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鼓励有机肥替代。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减少氨挥发排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9.综合治理恶臭污染。结合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工作开展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综合治理;塑料、食品加工等行业强化恶臭气体收集和治理;垃圾、污水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等加大密闭收集力度,因地制宜采取脱臭措施;探索研究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粪污收集处理方式;对恶臭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实时监测预警。(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执法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十一)开展监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30.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第二轮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及群众信访问题,特别是中央通报典型案例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大气环境问题,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确保高质量整改到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31.强化大气环境执法监管。围绕冬季PM2.5治理、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加大执法帮扶包抓力度。组织开展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回头看”、挥发性有机物排查整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绩效评级企业核查等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违法行为,定期通报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探索建立“重点专项帮扶+远程监督帮扶”工作模式,强化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执法效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32.强化油品储运销监管。组织开展储运销环节油气回收系统专项检查工作,确保达标排放。对汽车罐车密封性能定期检测,严厉查处在卸油、发油、运输、停泊过程中破坏汽车罐车密闭性的行为。(市商务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33.强化黑加油站(点)攻坚。持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坚决打击黑加油站(点),清除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严防“死灰复燃”。严查利用各种改装车辆无证经营、非法流动销售车用汽油、柴油等违法行为。查处未按时完成三次油气回收治理和地下油罐防渗改造的加油站,查处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违法经营活动。(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34.强化油质和煤质监管。严格执行汽柴油质量标准。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和劣质煤行为,加大对生产、销售的油品和散煤经销点进行监督检查(抽查)力度。加大相关产品抽检频次,将汽油(含乙醇汽油)蒸气压指标作为汽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重点检验项目。(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35.全面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贯彻落实《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管理,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巩固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持续加大对无证排污和不按证排污企业检查处罚力度。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明确减排区域、减排行业和减排可行性技术,紧抓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完善重点减排工程调度、通报、考核制度。(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十二)开展省十七运环境空气质量保障行动。

36.开展重大活动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空气质量预报、臭氧预报服务,探索重大活动轻、中度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制定《陕西省第十七次运动会榆林赛区环境质量保障方案》,落实大气保障措施,建立省十七运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及时研判并提前发布污染天气应急管控通知。各县市区、园区、市级各有关部门根据污染天气应急管控通知,结合实际开展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执法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三、保障措施

37.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分工任务,完善配套措施,落实治理责任。各县市区、管委会要把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目标任务,细化治理措施,科学安排进度,有序推进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级各有关部门落实)

38.严格考核问责。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同时,对空气质量明显恶化、年度目标任务进展滞后的县市区和园区,综合运用通报排名、预警、提醒、公开约谈等措施,落实属地责任和监管责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级各有关部门配合)

39.加大财政投入。做好资金保障工作,支持重点涉气行业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燃气锅炉低氮改造、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扬尘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保障各项大气污染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市财政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40.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探索臭氧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持续推进“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鼓励开展臭氧主要来源、来源解析、生成机理和传输规律的研究。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技术的探索和试验研究。(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1.强化舆论引导。加强重大舆情应对和风险防控,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治良好氛围。加强媒体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曝光。(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网信办及其他市级有关部门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榆林市碧水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21〕40号)和《陕西省碧水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陕政办发〔2022〕8号),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结合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2年底,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干流水质保持优良,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榆溪河、马莲河等支流水质稳中向好,1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类比例均达到国家和省上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二、重点工作

(一)深入打好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

1.坚持问题导向,实施达标治理。深入推进黄河干流及无定河、清涧河等支流水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和精准治理。紧盯无定河王家河、无定河党家沟、清涧河白家硷等问题断面水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稳定达标。(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相关县市区政府落实)

2.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巩固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果,完成年度入河排污口排查任务,加强问题排口监测溯源,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入河排污口实施分类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督管理,优化审批备案程序,逐步建立分级负责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入河排污口矢量化图库,坚持“边使用、边完善”,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市生态环境局、市审批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住建局落实)

3.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巩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成果,县级及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8)。开展城市污水管网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全面整治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错漏混接问题。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有效降低污染浓度,提升入河污水水质。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全过程管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逐步压减污泥填埋规模,积极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4.持续提升水环境风险防范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输油管线等隐患排查治理,严防特殊天气及敏感时期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加强重点湖库及回水区富营养化预警及防控。按照《陕西省“十四五”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南阳实践”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完成2022年我市重点流域涉饮用水水源地及跨界河流“一河一图一策”应急响应工作方案,有效提升全市水环境风险防范水平(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应急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二)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5.梯级深化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工业企业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系统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做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自查,巩固榆林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6.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沿黄重点地区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严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未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确保企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在黄河流域逐步开展煤炭、火电、焦化、化工、有色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榆林高新区管委会、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落实)

7.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种养结合等技术模式,稳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农药化肥利用率、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加快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9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三)实施“三水统筹”系统化治理。

8.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各县市区严格水资源管理,2022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4.32亿立方米以内。逐步将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施重点河流湖库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建立健全重点河流流量监测机制,确保重要水文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不低于目标值。(市水利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9.加强水资源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杂用等优先使用再生水,不断提高矿区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榆神、榆横矿区煤炭行业疏干水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推进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用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2%以上,工业集聚区再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30%以上。持续提高全市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7。(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0.开展水生态健康调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谋划重点河流、湖库水生态健康基础调查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牵头,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

(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水生态产品。

11.深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推进陕西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陕环发〔2022〕3号)要求,推进单一水源供水的县市区应急水源或备用水源建设,巩固市、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成效,推进不达标水源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供水安全。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开展乡镇级饮用水源基本情况摸排,有序推动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12.积极打造美丽河湖。积极参加陕西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推动形成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治理成效。(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13.加强医疗废水管控。组织开展医疗机构污水处理情况摸排工作,加快补齐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提高污染治理能力。2022年底前,全市传染病医疗机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成满足污水处理需求的设施建设。建成投运前要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应急收集设施(或化粪池)、临时性污水处理设施等,杜绝医疗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医疗机构应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按证排污,并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五)构建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体系。

14.实施“一断一策”精准治理。紧盯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推进水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各县市区按照精准治污原则,根据区域、流域特征,实施16个国考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落实《榆林市超标国考断面水体达标方案》,进一步推动流域管理向精细化转变,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15.落实流域区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按照“一河一策”,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陕西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补偿实施方案》,进一步夯实属地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市际、县际间协同治理,促进清涧河、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水质提升。(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16.深入开展“抓点示范”。积极推进无定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提升无定河水环境质量。鼓励各县市区开展抓点示范工作,在流域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涉水重点行业治理等方面多点发力。(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三、保障措施

17.强化组织领导。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政府和园区管委会要建立目标任务清单,明确重点任务和治理项目,及时安排部署,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级各有关部门配合)

18.加强考核督察。通过专项执法、专项督察、曝光约谈、挂牌督办等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碧水保卫战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将纳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对水生态环境质量长期较差且未有切实改善的县市区,由市生态环境局对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19.引导公众参与。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知识、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强化各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作用,营造全民“节水洁水”的良好氛围。(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20.加强信息公开。各县市区要不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水环境质量状况、重点污染源、污染事故等信息以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落实)

附件:1.榆林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目标表

          2.保障生态流量重点河湖库清单

附件1

榆林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目标表

序号

县市区

水源地名称

水质类别要求

(达到或优于)

1

榆阳区

榆阳泉水源地

Ⅲ类

2

榆阳区

普惠泉水源地

Ⅲ类

3

榆阳区

红石峡饮用水水源地

Ⅲ类

4

榆阳区

尤家峁水库水源地

Ⅲ类

5

横山区

横山县王圪堵村水源地

Ⅲ类

6

神木市

瑶镇水库水源地

Ⅲ类

7

府谷县

府谷县饮用水水源地

Ⅲ类

8

定边县

定边县马莲滩水源地

Ⅲ类

9

靖边县

靖边县四柏树饮用水水源地

Ⅲ类

10

绥德县

绥德县丁家沟-十里铺饮用水水源地

Ⅲ类

11

绥德县

绥德县无定河四十铺水源地

Ⅲ类

12

米脂县

米脂县榆林沟饮用水水源地

Ⅲ类

13

佳县

佳县县城饮用水水源地

Ⅲ类

14

吴堡县

白地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Ⅲ类

15

清涧县

清涧县老柳卜水源地

Ⅲ类

16

清涧县

清涧县丁家沟水源地

Ⅲ类

17

清涧县

清涧县牛家湾水源地

Ⅲ类

18

子洲县

三何沟饮用水水源地

Ⅲ类

附件2

保障生态流量重点河湖库清单

序号

流域

水体名称

县市区

控制单元

水文控制断面名称

2022年日均生态流量(m3/s

1

黄河流域

无定河

横山区

无定河党家沟控制单元

赵石窑水文站

1.66

2

清涧县

无定河王家河控制单元

白家川水文站

3.65


榆林市净土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全市2022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2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可控。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持续调整,重点建设用地名单不断更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耕地安全质量不断巩固,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得到补充,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治理。

1.排查整治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以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为重点,加强重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等矿区和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耕地集中区域周边矿区管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严格控制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开展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回头看”,以“十三五”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为基础,组织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排放企业持续排查,动态更新企业名单和整治措施清单,依法依规将排放镉、汞、砷、铅、铬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启动榆林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项目引导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3.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扩建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并落实防腐蚀、防渗漏等土壤污染防治具体措施。(市审批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4.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动态更新监管单位名单,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复核涉及单位的隐患排查报告,推动隐患问题整改工作,监督重点监管单位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定义务和责任,定期实施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5.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因地制宜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重点区域防腐防渗改造以及物料、污水管线架空建设和改造。重点关注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二)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

6.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从严查处向农田施用重金属不达标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市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7.巩固耕地土壤环境现状。依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确保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加强现有耕地日常监管,对新发现的疑似污染耕地,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统筹推进水肥调控、品种替代、退耕还林还草、结构调整等试点工作,确保不新增重度污染耕地。因地制宜建立涉及我市特征污染物的安全利用技术库和农作物推荐清单。加强粮食收储和流通环节监管,杜绝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8.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土地整理等工作情况,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调整结果经评审后报送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三)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9.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腾退工矿企业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因地制宜适当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化解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与土地开发进度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部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原则上,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提交审议前,对依法应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地块,应当完成调查和风险评估;规划方案已审议但未报批的,应在供地方案报批前完成调查和风险评估;供地方案已报批的,应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前完成调查和风险评估;土地出让合同已签订的,应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发放前完成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管理和监督,优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等机制。(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0.严格污染地块用地准入。依法应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风险评估而未开展或尚未完成的地块,以及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不得办理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土地供应以及改变土地用途等手续。(市资源规划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配合,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1.优化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的,以及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要优化开发时序,防止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影响周边拟入住敏感人群。原则上,居住、学校、养老机构等用地应在毗邻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完成后再投入使用。(市资源规划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2.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生态环境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应及时共享疑似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有关信息、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信息、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用途变更或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信息。推动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叠加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动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四)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

13.明确风险管控与修复重点。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污染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风险管控与修复。以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等专项行动遗留地块为重点,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加强风险管控。(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4.强化风险管控与修复活动监管。探索建立污染土壤转运联单制度,防止转运污染土壤非法处置,严控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针对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的地块,强化后期管理。严格效果评估,确保实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目标。(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5.加强从业单位和个人信用管理。依法将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执业情况和违法行为记入信用记录系统,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励业主单位选择水平高、信用好的单位和个人,推动业主单位提高水平和能力。(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五)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16.推进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配合完成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启动典型工业园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典型危险废弃物处置单位周边地下水监测井补点工作,开展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分析及周边污染源调查评估,开展危险废物处置场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7.探索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针对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分析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非地质背景导致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因地制宜制定地下水环境质量达标或保持方案。配合省级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8、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统筹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指导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地下水污染渗漏排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防渗改造措施。探索开展城镇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补给区及供水单位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傍河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管控。(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19.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设。针对我市典型企业分布情况,探索开展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资源规划局参与,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三、保障措施

20.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抓好工作落实。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会同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根据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土地用途、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和监测结果等,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1.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应统筹相关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制作挂图、视频,出版科普读物;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放映平台等手段,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壤日、世界粮食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23.强化督察考核。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中,对存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等突出土壤环境问题的,视情进行督办、约谈。(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落实)

回到顶部   电脑版
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 市政府办公室承办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
市政府办公室承办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办公地址:陕西省榆阳区青山东路1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