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

返回顶部

绿动榆林
“榆林绿”锁住毛乌素
发布时间:2019-07-10 08:56 来源: 榆林日报 呼东荣 魏丽娟 郝彦丰

汽车行驶在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的道路上


塞上六月天,林海好风景。登高俯瞰,2157万亩葱郁的绿林将毛乌素沙漠拥在怀中,成功锁住了860万亩流沙。

置身茫茫林海,很难想象,70年前,这里还是“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的苦难偏僻之地。七十载治沙造林,陕西榆林以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几十年来,这里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像是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54条漂亮的“绿丝巾”。

向沙漠发起挑战

1951年,被荒沙团团围住的榆林市定边县小滩子村,人们肚子饿得咕咕响。

“‘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咱小滩子人还要这么活吗?”带头人李守林问大家。“不,再不能这么活了!”十几个大汉掷地有声。这一年,人扛肩挑,搬走沙丘;栽种树苗,开辟良田。小滩子人第一次吃上了饱饭。

据了解,新中国初期,榆林55%以上的国土面积,都被广袤的沙漠所覆盖,“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种树,必须种树!”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开始向沙漠进军。

李守林带领小滩子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前仆后继去治沙。4800多亩网框林一口一口“吃掉”沙漠,给人们带来希望。后来,李守林积劳成疾,去世时66岁。

和沙漠常年打交道的漆建忠,比沙区老百姓更苦更累。身为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掌握风沙移动规律,跟踪沙粒活动长达十年,遇到6级以上的大风天,别人躲起来,他却冲上去,趴在沙面上记录种子被风蚀沙埋的数据。多年来的坚守,他积累的10多万项数据,为中国飞播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男人们拿出命治沙造林,女儿家也一样。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5年坚守大漠植树造林,用33条防风固沙林带和14425亩林区,堵住了毛乌素南缘“黑风口”。

“一场大风把新栽的树苗埋了,没有工具,就用手挖。挖得久了,手也就磨破了,真疼。”第一任女民兵连长童军回忆说,手指出血、脚上打泡,都是家常便饭。由于条件艰苦,不少姐妹患上了风湿、关节炎的毛病。

为了这一片绿色,70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植绿大漠,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如今,大漠变绿了,历史上曾经“沃野千里、庄稼殷实、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自然生态美景恢复了,苦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榜样带动全民植绿

“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1988年,当丈夫张家旺倒在造林工地上后,面对前来劝说的人,靖边女人牛玉琴就这一句话。治沙造林是牛玉琴和丈夫共同的梦想。她从痛苦中站起来,在沙海边缘植树800多万棵、11万亩,将丈夫生前画下的造林版图扩大了近7倍。

今年牛玉琴70岁了,但仍然坚持种树。“只要活着,就要种树。”她说。

在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在拉树苗途中车祸遇难。巨大的悲痛没有压垮这条铮铮铁汉。“儿子没有了,我还有孙子。一代接一代,治沙事业永远不会断。”石光银用毛乌素沙漠南缘一条百余公里的绿色屏障,兑现了自己的铿锵誓言。

神木青年张应龙心系家乡,放弃外企高薪,一头扎进荒漠,潜心研究治沙和沙漠植物开发。“朋友来沙地里看我,一眼望不到头,全是沙子。他们觉得我疯了,可我偏偏不信沙漠开不出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中,张应龙从一个外行成长为治沙专家,“张疯子”的梦想实现了。

20万亩长柄扁桃在大漠开花生长,带动5000个农户从事林木产业。人人厌恶的黄沙,蜕变成脱贫致富的金沙。

在榆林,以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为代表的治沙英雄、绿化劳模,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如同黄土高原上的一株株庄稼,朴实无华却颗粒饱满。

在榜样的带动下,建设美丽榆林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行动自觉:44万户农民承包治沙60多万公顷,群众参与植树积极性空前高涨,“亲子林”“家庭林”“成长林”随处可见。近5年来,榆林450多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绿5000多万棵,植绿、爱绿、护绿成为新时尚。

大漠生出靓丽风景

碧野环绕,清泉涌动;峡谷明朗,生机勃发。来到榆林城北4公里处的红石峡谷,顿时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中国沙漠地带的飞播示范区。至今,榆林飞播造林保存面积达657万亩,保存率高达70%,沙区飞播成效明显。

除了沙区飞播,在常年摸索和多次失败中,沙区百姓摸清了沙漠的习性,还发明了引水拉沙、多管井、马槽井、扬风移沙、搭障蔽、满天星造林、前挡后拉造林、撵沙丘造林等有效的治沙方法。

依靠科学技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解决了沙区造林的诸多难题:引种的樟子松在大漠安了家,结束了沙区造林无常绿乔木的历史;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科研项目,将红松的生长区域向南推移了1—2个纬度,培育红松嫁接苗7万多株……

如今,榆林已经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治沙模式:在北部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全面保护现有植被,治理流动、半固定沙地为重点,采取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营造稳固的防风固沙林带;在南部黄土覆沙区,加大封育力度,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营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

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易推广,榆林治沙经验在国内外声名日显。自1990年以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治沙专家来榆林参观考察学习治沙技术,榆林成为国际上一个备受关注的“治沙样本”。

绿色,是榆林的梦想。扭住治沙造林不放松,一届一届往下传,一茬接着一茬干。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代代坚守,“沙害”变为“沙利”,“沙中城”变成了“林中城”。随着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启动,千里风沙线上出现“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的新景象。与此同时,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榆靖高速公路全线种植树、草品种上百种,这条绿色长廊,也成为毛乌素沙漠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网站地图 意见建议 关于我们 公开审查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 市政府办公室承办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办公地址:陕西省榆阳区青山东路1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