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

返回顶部

图片新闻
定边:扶贫有担当 脱贫劲头足
发布时间:2019-11-12 08:50 来源: 榆林日报 李志东 闫鹏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实施精准扶贫,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斗志昂扬地奋战在一线,不遗余力地践行着光荣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群结下了深厚情义,谱写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扶贫故事。同样,在脱贫路上,许多贫困群众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底气,彰显出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后崾先村:扶贫队修通了“希望路”

       在定边县域内白于山区的沟壑之间,有一条长12.2公里的崭新柏油路,这条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弯道的通村路,为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这条路的修建,背后深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它也因此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三兄弟路”。

       2017年7月14日,早上6点天刚亮,定边县公安局驻新安边镇后崾先村的扶贫干部张海升、武三卫、陈根田如往常一样,从村委会出发前往吕水口组进行入户走访,在返回村委会的途中,意外却发生了。

       “不知道路面上的坑里有油还是积水,转弯的车子猛然间失控。车子像皮球一样顺着路面翻滚了二三十米,一下子冲出路基翻进了旁边70多米的深沟。”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武三卫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在这次意外事故中,武三卫受伤最重,全身颈椎、胸椎等部位20余处骨折,前后经历了7次手术。现在的他需要拄拐走路,颈椎无法活动,被诊断为6级残疾。

       后崾先村“第一书记”张海升介绍说,该路段是后崾先村向南延伸的一条重要通村公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祖祖辈辈都走着这条坡陡弯多的土路,时宽时窄,坑坑洼洼,车辆开过灰尘漫天,下雨天更是泥泞难以出行。而他们帮扶的后崾先村,全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各小组之间的互通路也都是沿山绕行的土路。

       要致富,先修路。事故发生后,扶贫干部张海升、武三卫、陈根田不但没有就此退出扶贫队伍,更是协调县扶贫办,实施了后崾先村两条重要路段的道路修建,目前已经修好8.2公里。也在同年11月,张海升等协调县发改委招标,修建了前哨头至前吕水口的道路4公里。这条总长12.2公里的柏油路,让100多户500多人受益。

       “三兄弟路”修成后,后崾先村的扶贫之路也越走越“红火”。“以前吃水,要么开着三轮车去镇上拉,要么赶着毛驴去沟里驮水吃。”后崾先村村民毕旭霞说,现在不仅道路硬化,而且家家户户都有水窖,完全满足了吃水和用水的需求。

       除了修路,驻村扶贫队基于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大了传统种植红花荞麦的投入力度。“我算了一笔账,全村有3000多亩红花荞麦,每亩产600斤荞麦,每斤荞麦可以卖1.3元,一年就有234万多元的收入。”张海升鼓励村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发展养殖业,目前该村有24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通过对症帮扶,2018年底,后崾先村累计脱贫39户189人。“现在村集体经济有光伏发电项目收入,还有互助资金协会利息收入,2018年春季,积极争取了坡改田项目4980亩,计划继续扩大红花荞麦的种植和引进产值高的农作物,实现机械化种植,减轻村民耕种工作量,促进村民增产增收。”后崾先村党支部书记吕耀国介绍说。

       脱贫户高广:身残志坚“独手”变“能手”

       深秋日里的白于山区,丰收期接近尾声。定边县白湾子镇姚台村脱贫户高广和老伴还在田里忙活。然而往年的高广一家,是村上秋收最利索的庄户人家,今年的秋收之所以要比往年慢得多,缘于半年前夫妻俩遭遇了一场事故,高广和妻子因此各失去了一只手。

       “其他人一个小时能干完的活,我们俩要干十个小时,幸好我们还有一只手在。”高广说这话时,语气充满力量。

       今年58岁的高广,说起他的经历来可谓命途多舛。从2009年至2011年,三年时间里遭遇了两次飞来横祸,高广第一次受伤身体还没恢复好,第二次又被车撞了,光手术就做了六次,导致家庭生活陷入窘境。

       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如阳光普照大地。高广一家被精准扶贫政策识别定为贫困户后,帮扶干部第一次去家里走访时,备受折磨的一家人也在积极思谋着怎么走出困境,盘算着要养牛,可是缺钱,缺技术,更缺精神动力。

       “当时扶贫干部听说我想养牛,就帮助我贷了10万元扶贫贷款,还给我讲了好多政策。我特别有信心。”高广说。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加上亲戚朋友凑来的钱,高广成功申报了家庭农场养起了牛。经过几年摸索,牛的数量已经从15头增加到了30头。高广不仅还清了之前的欠款,未来他还计划扩大养殖规模。

       然而命运又和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今年4月30日,高广和妻子在地里种玉米时,意外被卷入机械,妻子的右手自小臂以下全部截肢,高广的左手也只剩半只手掌和两根手指。早已习惯与命运抗争的高广,毅然挺起精神,为生活继续顽强拼搏。

       “现在我能有这样的养殖场,让我这快60岁的半残老汉,对生活有了信心。我还给老伴做思想工作,互相鼓励。”高广笑着说。

       与此同时,扶贫干部仍然“重点盯紧”高广一家的脱贫需求,每次都能第一时间送上关怀鼓励,送上政策。“我们来得多,走得近,能及时调整帮扶计划,并根据他的需求,用尽办法,把他推到脱贫致富的路上。”定边县白湾子镇帮扶干部温宏伟说,像高广这样身残志坚的贫困户,他们会全力帮扶他。

       郑寨子村:合作社让“土蛋”变“金蛋”

       在定边县石洞沟镇郑寨子村,有一片用铁丝网围起来的400亩的林子,走近林子时,能听到一片鸡群的叫声,放眼望去,林子内不同种类的鸡,有的在觅食,有的卧在窝里,悠闲自得。

       “这片林子里散养着2万多只鸡。这些鸡是郑寨子村全体村民的致富希望。”被称为“养鸡书记”的高瑞鸿,手捧着一篮子土鸡蛋介绍养鸡的情况,“我们的土鸡蛋现在一斤卖到了20块钱,市场上还供不应求。”

       榆林市税务局是郑寨子村的对口帮扶单位。2018年初,32岁的税务干部高瑞鸿主动提出要去基层扶贫的要求,经过该局党委考察,他被任命为郑寨子村第一书记,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必须要有产业,只有产业扶贫才能实现“造血”功能。郑寨子村历来有养殖传统,该村林地面积占到28692亩。“把大片的林子利用起来,既可节省鸡舍建设费用,又发挥了林地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散养方式有利于鸡的生长和产出优质鸡蛋。”高瑞鸿介绍说,经过市场调研、入户走访、征求村民意见后,大家一致决定养鸡。

       这一决定得到了帮扶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扶单位代34户贫困户每户入股5000元,代全村农户集体入股17万元,共计34万元;32位职业农民和村民入股40万元;石洞沟镇为合作社争取精准扶贫扶持资金15万元。由此,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启动资金达到了89万元。

       鸡怎么养?如何做出特色产品?对此,合作社管理者给出的答案是:生态散养,做有机产品。

       在林下养殖基地,鸡场内共养殖五黑一绿乌鸡、贵妃鸡、珍珠鸡、青脚麻、良凤、海兰灰、京粉、京红等各类鸡种2万多只。目前,主要产出白、红、绿三个颜色的生态土鸡蛋,预计年产蛋120万颗,年收入150万元。此外,合作社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鸡数量,预计2019年底能产蛋3万只,届时鸡蛋将销往全国各地。

       48岁的村民吴敏是一名中级职业农民,她与另外两名村民一起喂养着这群鸡。她说,散养鸡运动量大,饲养密度低,生长环境好,食用青草、玉米、昆虫等食物,能够保证鸡蛋和鸡肉无药物残留、无污染、无激素,让人吃得安全放心。

       “我们要做土鸡蛋的高端品牌,现在已经注册了‘沙林源’商标,提交了有机认证。”高瑞鸿说,由于“沙林源”土鸡蛋品质好,市场反馈很好,虽然售价比普通鸡蛋高了不少,但供不应求。土鸡蛋成为了郑寨子村脱贫致富的“金蛋”,也彻底改变了郑寨子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村里自从有了集体经济,全村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据了解,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郑寨子村先后成立了村互助资金协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村人均收入从4800元提升到8300元。现已成功脱贫32户126人。

       乔洼村:电商搭平台 山货成俏货

       走进定边县油房庄乡乔洼村的电商平台展厅,一排排特色农产品映入眼帘,荞面、荞麦壳枕芯、荞花蜜、黄芥油……自榆林市邮政公司驻村工作队在村子开展电商扶贫以来,村民们的农产品纷纷“触网”,不仅不用再为销路发愁,利润也大幅提高,这让他们喜出望外。

       乔洼村地处白于山区,平均海拔1700多米,地广人稀,全村有784户25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498人,是比较典型的贫困村。“村民的生计主要以种植荞麦、黄芥、土豆等作物为主,农产品品质很好但是缺少销售渠道,以前都是低价卖给商贩,利润很少。”乔洼村党支部书记付治林介绍说。

       2018年4月,榆林市邮政公司扶贫工作队三人小组,进驻乔洼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工作队对本地农产品品种、产量、成本价、市场价、网购价等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决定结合邮政的电商、寄递资源优势,推进电商扶贫,把村民生产的优质荞麦、黄芥、小米等加工包装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

       然而万事开头难,大多贫困户对这个做法都持观望态度。经过乡党委领导、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不断努力,去年6月,有9户贫困户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配合工作队开始准备上线产品。

       驻村工作队利用企业资源优势,给产品设计了统一的包装,制作了推广软文,2018年7月,在拼多多上组织了一次秒杀活动,主要卖村民的现磨小米。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乔洼村种植面积100余亩、年产量4万多斤的小米,在短短十几天内销售一空,为村民增收超过10万元。

       乔洼村村民张二娃上有老下有小,全家的固定收入来源就靠自家小米的销售。“扶贫工作队来了,销路就来了,邮政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不仅帮我们联系了客户,还解决了运送问题,真是太好了。”张二娃说,“以前,我们就算收成再好,也不知道如何联系客户,有了电商平台,去年我入账了好几千元,今年的销路更不愁了。”

       说起销路问题,驻村工作队负责人介绍:“目前我们自己的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建立自己的电商销售团队,还需要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我们非常有信心为广大村民开辟一条致富通道。”

网站地图 意见建议 关于我们 公开审查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 市政府办公室承办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办公地址:陕西省榆阳区青山东路1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