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风光无限好
来源:榆林日报 李志东 王疆瑜
  
时间:2021-11-22 09:30
分享: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虽然榆林的黄河流域生态是脆弱的,但榆林人从没有向恶劣的生存环境妥协。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不屈不挠地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着,改变着自己的家园,改变着千沟万壑的地域风貌,改变着泥沙俱下的黄河颜色。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子洲县裴家湾镇黄土洼村,有一座400多年前形成的天然淤地坝,由于一侧的山体坍塌,在沟岔间意外筑起了一座60米高的土坝,使得堰堤与两侧山坡连为一体,阻挡了因雨水冲刷到沟底的洪流,随着泥沙不断沉积淤堆,形成一片面积约1000亩的沃土。如今,这座天然淤地坝依然控制着2.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而它拦截泥沙、渗收洪水的功能依旧。

       干沟打坝聚湫滩,荒沟变成米粮川。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家把榆林水土保持作为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内容,短短几年间,榆林地区就建成了16614座淤地坝。1963年,榆林地区被国务院列为黄河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后,各县区再度掀起了兴修梯田、打淤地坝的高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和黄委会先后给榆林安排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坝工程236座,至2001年底工程全部验收。

       如今,淤地坝已是黄土高原地区老百姓在多年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既能拦截泥沙、滞蓄洪水,又能淤地造田、改善生态的重要水保措施。据市水利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榆林境内已建成淤地坝22030座,淤地66万亩,成为全市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口粮田。

       水土流失问题在大河,根子却在小流域。从1980年起,水利部将无定河支流大理河流域的靖边畔沟、横山杨化渠、子洲岔巴沟、绥德郝家桥等小流域列为治理试点。同年,又将清涧红旗沟、绥德牛黄沟以及府谷坪伦敦等列为黄河中游小流域治理试点。1983年至1992年,国家实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无定河第一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涉及榆林境内无定河流域面积2030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7285.27平方公里。随着一个个试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榆林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经验臻至成熟。

       随着一批批中省水保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榆林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年入黄泥沙由50年代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51.4平方公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经年累月的实践,榆林水土保持的建设重点已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规模治理转变,由一般治理向高效开发、精品示范转变,由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突出生态效益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电脑端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支持IPv6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