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绥德:非遗石雕激活产业新动能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11 08:39
分享:

鲍武文在雕刻石狮。

一块石头,经过绥德石雕手艺人的精雕细刻后,被重新赋予生命,变成一件精美别致的艺术品。近年来,非遗绥德石雕正以蓬勃之势赋能当地产业发展,这门古老技艺也在新时代焕发别样生机。

以技艺传承守住艺术根脉

在绥德石雕传习所,今年72岁的绥德石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双腿间放着一个初成型的小石狮,他紧握锤錾,正在精雕细琢。

鲍武文出生在四十里铺镇鲍王家沟村,从小身边就有很多石雕手艺人,耳濡目染下,他便喜欢上了石雕。“我13岁时拜师学艺,16岁开始独揽石雕活,30岁开始创办石雕厂,给很多青年石雕艺人传授过技艺。”鲍武文说。他的经历,也是石雕技艺传承的生动注脚。

绥德的大街小巷,由鲍武文主导设计并参与雕刻的石雕艺术品随处可见,石魂广场上19.5米高的“天下第一狮”威风凛凛,“天下第一楼”气势恢宏,千狮桥上1008个小石狮活灵活现……这些凝聚阴刻、阳刻、浮雕、镂空等多种技艺的作品,尽显绥德石雕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

近年来,绥德县通过保护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结合文旅产业等方式,保护、发展和利用石雕这一非遗技艺,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迷人光彩。如今,该县有石雕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非遗工坊3个。

非遗石雕赋能产业多元发展

走进绥德县吉祥雕刻有限公司,处处都有机器轰鸣的声音与工匠忙碌的身影。在人工雕刻区,匠人紧握锤錾,精雕石狮的纹路;数控机上,平整的石头在“吱吱吱”的声响与连续的水流中,显现出精美流畅的花纹。

“纯手工雕刻一对炕头石狮需要三四天,数控机一天就能雕一对,大大提高了产量和效益。”绥德县吉祥雕刻有限公司经理、绥德炕头石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海东说。新设备还解决了传统机雕粉尘污染问题,实现水循环利用。

目前,该公司已形成非遗石雕“生产+研学+产业+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产品涵盖石狮、石磨及大型亭子、牌坊等20多种,长期雇用石雕艺人10多人,每年累计发放工资70多万元,年产值200多万元。

像鲍海东这样靠着石雕技艺发家致富的手艺人还有很多。在绥德县产业创新园区,一片绿色生态园林中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循声望去,里面坐落着一家石雕公司,正是石雕艺人何光成于2018年成立的绥德县古驰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石材生产设备应有尽有,主要承接护栏、牌楼、影壁墙等各种石雕产品,集加工、精雕、安装于一体,可带动周边30多人就业,每年发放工资200多万元,年产值超千万元。

“石雕+文创”,雕出满满幸福感

来到绥德石雕非遗工坊,里面摆放着各种精美的小石狮,或憨态可掬,或萌态十足,让人挪不开眼。该工坊陈列的绥德炕头石狮创新产品又称“拴娃狮”,高度一般不超30厘米。这些石狮千姿百态,有喜狮、福狮、如意狮等,具有稚气、娇憨、顽皮的神态。在老百姓心中,它们是吉祥纳福的瑞兽。

“近两年,我根据客户要求,把绥德唢呐、寿星等元素融入炕头石狮产品,再添加动漫风格,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审美需求。”鲍海东说。在绥德石雕艺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石雕文创产品走红市场,备受人们青睐。

如今,绥德石雕已成为该县重要的文化名片。 2023年2月23日,绥德石雕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目前,绥德县有大大小小的石雕厂100多个,仅四十里铺镇242国道沿线就有79个,有石雕技师300多人、其他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值近2亿元,石雕产业已发展成为促进该县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电脑端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支持IPv6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