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610800MB29219970/2014-00112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榆林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 [ 发文日期 ] | 2014-03-11 |
[ 效力状态 ] | [ 文 号 ] | ||
[ 名 称 ] | 关于榆林市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
关于榆林市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 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4 年2 月24 日在榆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全国、全省经济整体放缓、能源市场需求不足、煤炭等主要能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稳增长政策,综合施策、主动作为,保工业、抓项目、促投资、强督查,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在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平稳增长,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总体特征。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增长缓中趋稳,生产总值完成2846.75亿元,同比增长8.8%,全市经济依然运行在上行通道。
转型步伐全面加快。榆神工业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考核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煤甲醇醋酸系列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榆横煤洁净综合利用等重大转化项目推进顺利。科技创新获得新成果。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10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6.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6.7%,其中22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25个新建项目正式开工,开工率达到60%。
城市建设提质增速。中心城区建设全面完成年度任务,累计完成投资25.66亿元;城区气化率达到83%,污水处理率达73.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3%;“四城联创”全面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省级文明城市通过测评。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三年植绿大行动”深入推进,投入造林资金16.1亿元,完成造林105.5万亩;治理荒沙50万亩。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关闭高耗能企业57户,淘汰落后产能380万吨。榆林城区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一级以上天数达到99天,创有监测以来最高纪录。
振南工作深入推进。围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特色产业等方面安排市级扶持资金2亿元。省市帮扶、北部县区对口帮扶、企业帮扶、人才帮扶的“四位一体”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增财力的80%以上和新增资源税收全部用于了民生建设,全年安排民生工程项目600个,完成投资140亿元。
改革开放取得进展。府谷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首个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全面建立重点民营企业省市领导包抓包联机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深度合作。全市非公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38.9%。启动了省级金融综合改革试点。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着重围绕“抓改革,促红利释放;抓项目,促转型升级;抓城镇,促统筹发展;抓民生,促社会和谐;抓生态,促环境改善”五抓五促的总体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城镇化带动、项目带动、园区带动,以稳增长为前提,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以调结构为主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以抓项目为关键,全力推进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以促改革为核心,全面激发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为我市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
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综合指标
三、实现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以稳工业为重点,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大力宣传推广榆林优质环保煤,积极开拓华南、西南地区煤炭市场,同时借助煤炭交易平台,发展煤炭期货贸易。加强企业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能释放。加强要素保障,积极争取铁路运力指标,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金投资实体经济,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细化工业企业扩大销售补助或奖励优惠政策,做好政策研究和储备,采取减免或缓缴等方式,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推进民企与国企深度合作。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以促改革为主线,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以具备重点突破条件的改革事项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方向明、见效快、可操作的改革,以点带面,释放改革红利。贯彻落实好神府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意见和“新27条”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力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借鉴天津滨海新区、西咸新区等地经验,规范和建立“自成体系、封闭管理、相对独立、自我发展”的园区管理新机制。按照《榆林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出台政府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稳步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建立市、县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以抓项目为核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安排年度计划,2014年计划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05个,总投资384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0亿元,计划建成或基本建成36个。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完善双轨调度管理、媒体公示、合同制管理、督查推进等举措,切实加强市级重点项目计划管理。扎实推进百亿元重大项目,成立百亿元重大项目推进专门小组,建立市、县、乡主要领导垂直立体包抓体系。加强项目谋划工作,紧盯国家投资方向,做精做细前期要件,全力争取中省专项资金。立足榆林产业发展实际和转型需求,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及陶瓷产业、塑料产业等相关规划,策划包装一批资源精深加工项目,全年入库项目达到100个。
以建体系为重点,促进产业多元发展。做大做强煤炭主导产业,切实加大煤炭资源深度转化,积极推进以煤炭热解为基础的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模式,构建“一推四”特色煤化工产业体系,打造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升级版。加快兰炭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力争年内新增风电装机33.76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0万千瓦。稳步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轻工建材装备制造业。支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研究出台产业转型配套政策。强化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
以城镇化为路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开工建设人民路西延、长城南路延伸、榆林大道(南段)等24条道路和东沙生态公园二期、三岔湾湿地公园等绿化项目。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加快南部县区振兴发展,切实用好市级2亿元帮扶资金,推动南部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以优生态为关键,促进生活环境改善。深入推进“三年植绿大行动”,完成造林100万亩,义务植树1000万株。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全年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850座,种植沙棘1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100平方公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持续推进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重点治理水泥、石化、煤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年关停生产技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硅钙企业2户、水泥企业2户、电石企业1户。
以惠民生为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组织实施民生工程。按照全省民生投入不低于两个80%的要求,全市计划投资145亿元,统筹实施好十大领域民生工程项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提升社保统筹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扎实开展扶贫帮困工程,实施好204个整村推进项目,扶贫移民搬迁6000户2万人。
以强基础为支撑,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横山通用机场建设和榆阳机场扩建前期工作,争取将定边支线列入国家民航“十三五”规划。加快准朔、神朔铁路万吨扩能建设和太中银铁路集运设施建设,力争靖神铁路开工建设。积极争取早日开通西安至榆林动车、榆林至北京直达列车。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以编规划为抓手,谋划经济长远发展。启动“十三五”规划思路研究。组织安排好全市“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建立全市规划信息数据库。加快各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力争《榆横矿区南区总体规划(修编)》取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积极开展《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规划政策的挖掘和物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党群机构网站
政府机构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中省驻榆单位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