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索引号] 12610800MB29219970/2024-00059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榆林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 发文日期 ]
[ 效力状态 ] [ 文 号 ]
[ 名 称 ]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90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90号建议的答复函
来源: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4-09-27 10:20
分享:

类别:A类

签发人:许君

陈进怀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的建议》(第9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农业基本情况

榆林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从总体看,榆林农业资源具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交错的地貌特征,种植业产业呈现为旱耕地为主、秋粮为主、杂粮为主的生产特征。全市耕地总面积1397万亩(三调数据),其中旱地面积1075万亩,水浇地面积317万亩,水田面积5万亩。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2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1000万亩以上、油料作物70万亩、蔬菜作物60万亩、中药材近50万亩。近年来,主要受耕作条件差、地类权属不清晰等影响,全市部分区域存在撂荒行为,重点集中在我市南部、西部山区,对此,我局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属地责任,全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

二、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我局成立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种植业发展科、信息法规科和局属有关单位为成员的撂荒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种植业发展科,负责定期调研督导全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生产进度情况、科学研判复耕工作形势、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统筹稳步推进撂荒复耕生产。

(二)强化技术指导。发挥市、县农技专业力量优势,加强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服务指导。对不同撂荒耕地,组织农技人员采取包抓等方式进行“把脉会诊”,指导农户选择种植粮食、油料、果蔬、中药材、饲草等农作物;对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项目标准的撂荒耕地纳入项目建设范围;对地块分散破碎的撂荒地,引导农户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将撂荒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生体统一经营;同时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

(三)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村民大会、乡村大喇叭、微信、宣讲培训等方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鼓励撂荒农户自主复耕复种,让广大农民群众知道珍惜耕地,切实保护耕地,充分用好耕地,尤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严禁撂荒,营造杜绝耕地撂荒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下一步计划

(一)明确任务,抓好落实。持续组织各县市区对照调查摸底台账,切实发挥组织牵头作用,利用今年春播有效时间,及时动员相关乡镇、农户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同时持续做好农事直通软件下发的待核实图斑,边核实边复种,常态化开展撂荒地监管,坚决杜绝耕地撂荒情况。

(二)分类推进,引导复耕。组织各县市区结合春播实际,对可复耕复种的地块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宜粮则粮、宜特则特,适时进行复耕复种。尤其对财政投资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严禁撂荒;对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优先用于农机具存放场所和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畜牧水产养殖等设施用地;季节性的撂荒地,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农民能种尽种,尤其在马铃薯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推广薯麦轮作,减少冬春季节地表裸露,提高耕地质量。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采取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尽快恢复撂荒地肥力,提升耕地质量。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农机装备,加快适合丘陵沟壑区农机装备的引进研发,扩大农机作业薄弱环节和丘陵沟壑区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购置补贴范围,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四)规范流转,代耕复种。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将撂荒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对长期无力耕种或因举家外迁造成撂荒的农户,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和合理经济补偿的基础上,鼓励自愿退出土地承包权。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土地经营权受让方不得闲置撂荒耕地,对撂荒一年以上的不得发放实际农民种粮补贴。指导流转双方将防止耕地撂荒纳入流转合同,强化约束监督。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式、菜单式服务,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9月20日

(联系人:赵楠    电  话:66625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电脑端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技术支持:0912-3893665

主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

承办: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支持IPv6


网站标识码: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


技术支持: 0912-3893665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