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610800MB29219970/2024-00144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榆林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 [ 发文日期 ] | |
[ 效力状态 ] | [ 文 号 ] | ||
[ 名 称 ] | 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82号提案答复的函 |
类 别:A 类
签发人:高志钧
市工商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扎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82号)收悉。现就《关于扎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落实惠企政策
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榆政办函〔2023〕26号)要求,我局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对26户优秀民营企业和17名民营企业家进行表彰;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30条措施,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约1.2亿元、兑现市级奖补资金1.8亿元,惠及420户企业;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及纾困政策落实情况评估,新认定19个中小企业第三方示范服务机构;选聘871名大学生到民企工作,落实每年2.4万元补助资金;同时组织煤化工、农副产品等培训10期,累计培训600人次;对11户企业实施法律、财税帮扶,全部进入市级上市后备企业库;首批认定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8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户,累计培育认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1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户、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户、创新型企业57户,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15户、市级40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户、市级74户;开展临规企业培育和退库企业入库工作,规上企业达1005户,稳居全省第二。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四个经济”宏观部署,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按照市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金融局、人行榆林分行六部门印发的《榆林市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我们依托“政府增信、批量对接、风险分担”的模式,推动金融资源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领域的精准配置,创新优化信贷模式,改善和提升金融供给,优化和创新金融服务,发掘金融需求,激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拓展我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广度,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4年我们全面推开“工信贷”相关工作,一是制定出台《榆林市中小微制造业企业银行贷款(工信贷)风险补偿实施细则》;二是印发《关于遴选“工信贷”合作银行的通知》,启动合作银行的遴选工作;三是印发《关于征集推荐2024年榆林市“工信贷”白名单企业的通知》,开展白名单企业的征集工作,我们计划到2026年,力争通过“工信贷”平台的合作银行达到20家、白名单企业达到500户、贷款发放金额突破50亿。
三、激发人才创新动力
通过全面开展“千人帮千企”、停产半停产企业驻企帮扶、民营企业“三进一带”等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工业企业走访调研,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从2014年开始,采取“企业择人、政府买单”方式,累计选聘3850名优秀高校毕业大学生到全市600多家民企工作,截至目前,约有11%的大学生进入企业高级管理层,35%进入中级管理层,50%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此项工作获评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奖;组织民营企业赴榆神工业园区标杆企业交流学习人才培育引进经验,鼓励支持榆林职业经理人协会、陕西工商管理硕士(MBA)学院榆林工作站等承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育工作,帮助企业解决人才需要。
实施民营企业专业人才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每年为民企培训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人才500名以上;开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组织工程系列评审工作,近三年累计评审认定初级职称387人、中级职称87人;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合力打造榆林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等资源,开展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壮大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
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9月11日
(联系人:高安恬 电话:0912-38660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党群机构网站
政府机构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中省驻榆单位网站
其他网站